“希望”+“信心”+“爱情”+“幸运”=四叶草
-记利康“四叶草”项目三年成果分享会
项目简介:四叶草计划乃是利康家属资源中心在广州市民政局支持下于2012年9月启动的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庭支援服务,主要以外展探访的形式为那些居住在海珠、白云、越秀、荔湾四个区的精神病患者家庭提供上门的个案管理服务。在开展服务的三年时间里,为了能让更多的精神病康复者接受到社工服务,四叶草计划与10个家综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探索专项与综合服务的合作模式,共同为精神病康复者服务。
“四叶草”顾名思义,有四片叶子,每一片都会说话,也是四叶草的花语:一曰“希望”,二曰“信心”,三曰“爱情”,四曰“幸运”。对普通来说,这些都不难获得,但对精神病康复者来说,这四样东西却弥足珍贵。
8月14日上午,在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议室,由利康中心牵头的“四叶草”项目成果分享会如期进行。“四叶草”项目负责人胡少良,成员高文文、盛钰以及利康家属资源中心总干事王坤先生与现场的一线社工同仁分享了“四叶草计划”三年的项目成果。亲临活动现场的嘉宾还有白云恒福社工执行总监李伯平先生、广大社工总干事程潮先生以及海珠精综总干事赵娟女士。
一上场,王坤干事的介绍就语出惊人:“我们的项目三年。从绩效上看,我们的项目做得不好,精神康复是很难的事情,你做了很长时间,可能是没有效果。”的确,正如胡少良主任在分享中提到,有一个项目案主和社工接触一年半,才见第一次面。这样的情形并非孤例。然而,在人与人的接触中,一年半的时间即使没有见面,这种联系的建立也并非全无意义。反而,从社工和精神康复角度,生命影响生命,康复者在其中有小小的改变,也正是“四叶草”的意义所在。不同于传统的精神病治疗模式,“四叶草”提倡的是一种跨专业,多元社会角色参与的服务模式。精神防护医生、护士、家属、社工,这些跨领域的合作者搭建了一个围绕康复者的“社区支援网络”。(见图一)“在社区之中,精神病人几乎是不可见的,没有人理他们,我们的出现也算是给他们带来了一点希望”,胡主任如是说。
要发现并协助这些隐蔽在社区之中的个案并不容易,与更了解社区情况的家综(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合作尤为重要。在“四叶草”项目的第一年,利康着力建立个案转介平台,个案由家综直接转介,第二年将转介平台优化为双向的,将康复情况好的送回到家综参加服务;外展队联合协社为家综的社工同仁进行精神康复的相关培训;项目进行的第三年就要利用优势搭建完整的社区支援网络。从三年内接受服务的精神病患及康复者的来源分布上看,家综转介数量最多,其次是主动求助,这得益于利康自身十几年的康复支持网络,家属口耳相传,也成了四叶草的重要服务对象来源。(见图二)就病种分布看,服务对象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多,而另一个数量较多的是“疑似精神病”。所谓“疑似”,即是那些已经出现一些精神病的症状,如“幻觉”、“妄想”、“幻听”但却没有经过医院确诊的服务对象。对于这些人,医院不接受、家属很忧愁、家综没办法。“四叶草”几乎是唯一的支援项目。(见图三)
正如“四叶草”的花语一样,所指涉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和生命。在四叶草的诸多个案中,每个人的生命史都与其疾病紧密相关,在这里,你能看到父子关系恶劣带来的自闭行为、由于家人早逝导致的被害妄想,也有被男友虐待引发的躁狂,解决这样的问题,医药治疗只能治身,却不能治心。沟通、陪伴、社交聚会都成为“四叶草”所要提供的服务。当然,社工并非万能膏药,药到病除。对于大多数个案来说,接受必要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依然是关键所在。然而如何劝服精神病患及其家属就医很考验社工的沟通和说服技巧,这些如果不建立在对病人和家属生命史的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也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在分享最后,现场观众提出精神病人如果抗拒接受帮助或者治疗的问题。 “很多精神病人拒斥残疾的标签,我又不缺胳膊少腿,为什么说我是残疾。” 海珠精综的赵娟干事说出了很多精神病患及康复者的心声。对于已经康复的病人,帮助他们劳动、社交甚至就业是去标签的一个重要方式。
的确,也有些病人需要接受治疗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肯就医。“社工不是万能的,没有将病人送院的权力”,王坤主任强调,“我们可以提供信息,分享资源,但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在分享的过程中,参与分享的成员都一再说明“其实接受服务的对象,除了少数人、少数时间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精神症状,大多数精神病患或是疑似病患与我们并无二致。”“甚至大多数人比所谓正常人更加单纯,没有心机,充满了人性的本真”,社工同时也是“四叶草”成员的高文文认为,这也是促使她成为精神康复社工的动因。
对精神病人的恐惧、偏见和污名,甚至在一些家综的社工身上也一览无遗,这成为“四叶草”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如果我们始终抱着他们是精神病人的态度去接触精神病人,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二次伤害”,分享会在胡少良主任发人深省的提醒中走向了尾声。
|